[論器材]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
寶貝


好多次在網路上遇見剛剛想要進入 Leica M 的新朋友,面對眾多版本的 Summicron 35mm f/2(註1) 一下子就感到無力感,看外觀感覺都長得很像,google 大概也不知道從何查起?也不知道該怎麼分辨什麼七枚玉、發霉玉的?日前幫忙找資料的時候,順手就整理了一下 Leica Summicron 35mm f/2 的幾個版本跟一些稗官野史,也算筆記一下,以後要找直接從這裡看就很快了。日後有 35/2 的相關資訊也會更新在這裡,其他的鏡頭就另闢篇章說明。

要分辨各版本的 Leica Summicron 35mm f/2,比較簡單的就是看序號,不知道正確性時也可以用外觀來加以輔助辨識。

所謂的幾枚玉,是指鏡片結構是幾群幾枚組合而成的後面這個幾枚,日文鏡片用的漢字是「玉」,Leica Summicron 35mm f/2 第一代是由五群八枚鏡片組成,所以簡稱為「八枚玉」,又或稱「八妹」,皆有把鏡頭尊貴化或擬人化的意思,大概是想要表示對鏡頭(Leica)很有愛吧!其他各版本亦然,各版本序號跟資訊如下:


彩虹



第一代 五群八枚:1567001-2330800,1958-1969,八枚玉或八妹,採用對稱式光學結構,有 M39(螺牙,產量有記載的僅 577 顆) 跟 M mount 前後期兩種接口,有眼鏡的版本是為了讓 M3 有 35mm 的取景框;無眼鏡的版本是當時為了 M2 而生產。也有將眼鏡版本的眼鏡給拿掉,打磨成無眼鏡版本,稱之為「金邊八枚

第二代:2358301-2485200,1970-1971;第三代:2538251-2899400,1972-1977。皆為四群六枚。六枚玉或六妹。據說是為了節省成本而重新設計的鏡片結構(比八枚玉只少了兩片小鏡片,謠傳是昂貴的螢石玻璃)。有些資料會把這兩代歸在一起,生產年限都不長,二、三代光學結構雖然相同,但三代在鏡筒上做了很大改變,有一說是 2461001 起取消了光圈環上的把手。

第四代 五群七枚:2974251-3880946,1979-1999,七枚玉或七妹。因為是現行版 ASPH 的前一代,又稱 pre-ASPH 或 pre-A。採用對稱式結構,修正了前兩代的缺點重新設計而成,從生產年限跟產量可以看得出來相當成功。網路上有許多歌功頌德的文獻,這裡想要單純的保留參考資料,所以就不節錄或贅訴。

第五代 現行版 ASPH 五群七枚:3731291-至今,1997-至今,ASPH 現行版,雖然一樣是七枚鏡片結構,但通常不以「七枚玉」或「七妹」稱之。鏡頭結構不變,鏡片改用了 ASPH 非球面鏡。與前代不同的是,雖為對稱式結構,但第一片鏡片與最後一片鏡片改為凹透鏡,重新設計光路,增加銳利度,也減少了前鏡刮傷的機率。2006 年 M8 推出後,此鏡改為 6-bit 的版本。


小小帽



以上。Leica Summicron 35mm f/2 就這幾個版本。網路上序號有多個版本,要遇見落在模糊地帶的機會也不多,這裡是參考自 Leica Wiki,正確性應該較高,可點連結進去看介紹跟討論。想要知道各版本的特色,可以在 flickr 或是 google 找例如「七枚玉」,就會找到很多參考文章了。

每支鏡頭都有其特色,也不一定要人家推什麼就追什麼,多看看一些照片,找出適合自己的就好。

「Leica 只有買貴沒有買錯」。




註1:Leica 鏡頭的命名,Summicron 指的是最大光圈 f2 的鏡頭,所以看見 Summicron 35mm 就可以知道,他的最大光圈是 f2。更多原則請參考徠卡鏡頭的命名原則



延伸閱讀:
LEICA SUMMICRON-M 1:2/35 mm ASPH 測試報告
Leica 35mm 焦段鏡頭大全






本篇的照片是七枚玉拍的,因為我只有這一顆。
#1,2 Kodak E100VS
#3 Ilford HP5+ @ 1600







[論器材] Leica Elmarit-M 21mm F2.8 ASPH


|
五分車.......交叉點



本文提到內容都是很主觀的,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拍照習慣跟喜好,並不是絕對參考條件。


接觸拍照這件事以來,就打從心裡喜歡廣角鏡拍出來的那種強烈的穿透力,廣角鏡除了有更廣闊的視野(角),可以在同一時間地點,容納更多的景色跟元素,在構圖的時候,也可以利用廣角略為誇張的透視效果,來營造不同於 35mm 或是 50mm 那接近正常視線般的,一種截然不同的臨場感。在這個廣角鏡的寬度,個人偏好在 19mm ~ 22mm 左右的焦距(大約 90 度附近的視角),因為覺得再更大的話,照片呈現出來會有點過於失真;更窄一點的視角則有時會難以呈現出張力的感覺,多半的影像會略於平常,或說正常。不然 28mm 其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然而在選擇廣角鏡(或任何焦距也是)時,還是會有點在意鏡頭的性能,不是寬度有到就好的那種(不然就魚眼、超廣角鏡拿來一鏡到底就好了),有點龜毛的,希望邊角失光跟變形控制可以越小越好。然後喜歡反差不要太大的鏡頭,因為暗房功力沒有,掃圖也要依賴店家,不希望拍出來的照片,暗部總是黑成一團的連後製也救不回來,起碼要有點依稀可辨的輪廓。再來就是對色彩還原度、影像線條的分辨率可以好一點,但又不希望太一昧的銳利或是鮮艷,或者冷調。散景二線性最好不要有,縮光圈時在縱長的景深裡依然可以得到不錯的立體感,諸如此類的。


團體遊戲



這焦段在 Leica RF 系統中只有 21mm 是符合的,而其中最想玩的 21mm 是 Schneider 代工的 Super-Angulon 21mm f/3.4(簡稱 SA 21/3.4),但始終無緣一親芳澤,一方面是沒遇到覺得合理的價格可以下手,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她後鏡組太過突出,導致 M 機無法測光(有些機型甚至會頂到還不能裝),如此,裝在 M 機上時除了必須要裝上 viewfinder 之外,還要另外準備 meter 來測光,那樣就顯得有點囉唆,有點失去了 RF 的便利性,也就一直把這個想法擱置下來了。

中間也有想過用 Contax G2 + G21 來填補這個位置,但始終還是覺得喜歡 Leica 的表現多一點(當然也是沒遇到覺得合理的價格可以下手 XD)。然後一段時間都在使用 DSLR,也很幸運的有機會撿到一顆 Nikon Nikkor-UD Auto 20mm F3.5,這顆除了體積略大跟很糟糕的抗耀光之外,極低的變形率、低反差、高銳利度跟驚人色彩表現的描寫力,幾乎可以拿來跟 Leica R 19mm 一較高下了,這有機會是一定要來試試看的。


突刺.......願者上鉤




後來輾轉有機會接觸到 Leica 21mm,也就是本文主角:Leica Elmarit-M 21mm f/2.8 ASPH(簡稱 21/2.8 ASPH),這支掛 ASPH (註1)的跟 SA 21/3.4 比較起來,印象中是,解像力跟抗耀能力是後者略勝一些些,變形控制則不相上下,對色彩的還原能力部份,21/2.8 ASPH 表現出來的色調,較 SA 21/3.4 來的鮮艷一些,比較具有現代感,銳利度也強一點,SA 21/3.4 鏡片 coating 如果沒有老化,拍起來的影像則稍微帶點復古、老鏡獨有的韻味,然後會略帶點藍紫色調,一種天色近黑時的色溫調調。

SA 21/3.4 另外有一個特色就是最近對焦距離可到 40cm,但是已超過 Leica M 基線的能力,Leica M 只能精確到 70cm(後期的 Leica 鏡最近對焦距離也都只到 70cm),再更近就必須要用估焦的方式,個人覺得這是另一個好也是不好,可以貼近主題有時是蠻好用的功能,但是 RF 要估這麼近實在難度有點高。

21/2.8 ASPH 這支末代 f/2.8 的 Leica 21mm (註2),相對於兩隻新鏡,感覺 21/2.8 ASPH 的味道來得好一點,比較符合拍底片的期待,其他兩個都覺得有點數位感太重,可能跟看到的樣張都是用 M9 拍的有關!試拍了一卷 Kodak E100G 跟一卷 Kodak 400NC(其他的還沒洗出來),除了抗耀光真的不太理想之外,其他的性能表現都有符合期待。網路上 21/2.8 ASPH 的資料跟照片都不多(多半是 21/2.8 pre-ASPH),文末就稍微提一下自己對 21/2.8 ASPH 的想法。


遍地黃金



在 RF 的世界裡,這支 21/2.8 ASPH 體積算是頗大(約 300g),從 M6 的 viewfinder 看出去,即便遮光罩有挖洞,感覺還是擋掉蠻多的(所以要另外用 finder)。本身並不是使用 Leica 21mm finder,而是用福倫達的 21mm finder,它的放大倍率略小,看得到的東西稍微多一點,也因此鏡頭會在 finder 底部出現蠻大一塊。另 finder 角落有些桶狀變形(註3),並且框線需要眼睛對準 finder 的面才可以看得清楚,不然會只看到一道亮痕。

回到 21/2.8 ASPH,目前試拍出來的這兩卷照片,有嘗試用大光圈去營造一種視覺集中畫面(如上圖),效果還不錯,算是開放光圈就可用的鏡頭(Leica 大部分的鏡頭都是如此),也沒有二線性的散景。之前看過的資料說這支鏡頭最佳光圈落在 F8,測試時也儘量用 F8 在拍攝,發現縮光圈大景深呈現出來的立體感,真的十分驚人,那焦點範圍內的銳而不利,力道感十足,焦外散景影像下降的速度也非常到位,就像多活塞卡鉗含住碟盤卻又不是咬死的那種煞車降速,一種有信心的安全感。


哈瓦那

橋頭糖廠



對著陽光直接拍攝的效果,跟之前聽來跟看到的資訊對應起來還算合理,沒有太驚訝的,21/2.8 ASPH 並不是抗耀性很好的鏡頭,使用上最好避免跟光源對打,稍微側開一些就完美了。此外也嘗試將影像元素擺放到角落,用以觀察鏡頭變形控制的畫面,也許對這鏡頭的了解還不夠,沒有把拍攝距離抓得很漂亮,構圖上有些畫面看起來還是可以察覺到有點變形,不過變形控制上也算是非常棒的了,畢竟這是 21mm 的廣角鏡,視覺上完全沒變形就太神奇了。

反差稍微大一點的場景也測試了一些,感覺暗部沒想像中那麼屌,隨便拍隨便有,也可能是正片寬容度本來就比較小跟掃描檔的關係吧,畫面暗部感覺細節少了點,這部份印象中 SA 21/3.4 就好一些,除了反差超過兩格的場面,其他的畫面暗部也還在可以辨識的程度,不甚滿意但是尚可(不然呢)。解像力跟色彩演繹能力都沒話說,有 Leica 跟 ASPH 掛保證的,絕對有水準以上的高分,不多贅訴。

整體來說,想要找支 Leica RF 21mm 的鏡頭,以目前來說,價格沒炒作到太誇張,接 M 機有可以測光的便利性,又有超高性能的表現能力,21/2.8 ASPH 絕對是一支非常實用,也非常棒廣角鏡!


往天堂.......這裡那裡





註1:ASPHERICAL 的縮寫,指非球面鏡片,用以修正鏡頭(常用於廣角)的邊緣失光與桶狀變形等問題。可參考Leica 鏡頭製作過程




註2:Leica 官方網站現在只剩下Leica Summilux-M 21mm f/1.4 ASPHLeica Super-Elmar-M 21mm f/3.4 ASPH兩支鏡頭的頁面了。 Leica Elmarit-M 21mm f/2.8 ASPH 已經被下架,走入歷史了。


註3:比較過手邊可以借得到的幾個 21mm finder,包括幅倫達、Ricoh GV-1 跟 Contax G21 finder,幅倫達的放大倍率比 Ricoh GV-1 來得小一些,看得到的東西稍微多一點,使至四個角落有些變形,物體太近的時候非常明顯。Ricoh GV-1 位置沒有在正中間,而是稍微偏右,且還會擋住 M6 快門轉盤(手比較大有時會摸到上面被卡住),對戴眼鏡的人來說需要稍微移動一下才可以看得到 21mm 框。Contax G21 finder 則沒有框線問題,畫面全滿就是 21mm,亮度感覺略暗於其他兩個,亮度一般,其他兩者的亮度,感覺是一樣的,相當明亮。然後以 finder 本身的質感來講,Contax G21 finder >> GV-1 > 幅倫達,除了 Contax G21 finder 以外其他兩個都有點塑膠感,幅倫達的略重一點。綜合以上,三者當中以幅倫達 21mm finder 較適合搭配 M6 使用。



延伸閱讀:
官方文件(PDF)
Leica Wiki
LEICA 21mm f/2.8 ELMARIT-M ASPH Review
Leica Elmarit-M 21mm f/2.8 ASPH Lens Sample Photos
Leica Elmarit-M 28mm f/2.8 Asph. Photo Gallery by Mark Schretlen




請上座

駐輪

好事成雙

綠樹成蔭









[單張照片] 四張


|
2011-022 ~ 025


到目前為止只用 SMC Pentax 67 45mm f/4 拍過兩卷負片,跟 SMC Pentax 67 105mm f2.4 比較起來,感覺這顆鏡頭的發色是比較怕光跟有點偏綠的,明明一樣是後期 SMC 鍍膜,不知道為什麼會差別這麼多?是不是設計用來拍攝風景的關係呢(XD)?應該找機會要用正片來試試看,如果還是這樣那只好跟它說拜拜了。

45/4 測試照


1/8 手持還可以


Pentax 67 鏡頭一貫的銳利


小小帽



Pentax 67
SMC Pentax 67 45mm f/4
Kodak 400VC







[單張照片] 五張


|
2011-017~021

好久沒有來除草了 XD
有了小朋友之後生活中要擠出一點空閒時間還真的不簡單哪!(茶)


古董日本建築

窗外



舉頭三尺

小確幸



Pentax 67
SMC Pentax 67 105mm f2.4
Kodak 400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