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器材]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對照 (六枚、七枚、八枚) Part 4


|
依序都是六、七、八枚。先照片(每張都可在 flickr 看大圖),然後是個人心得。


678_B2_01_6

678_B2_01_7


678_B2_01_8


六枚在第一組對照當中,還是以反差最大的姿態登場。這一捲在拍攝的時候,天氣有一點陰天快下雨的感覺(這一捲之後換了正片繼續拍的時候真的下雨了),上一捲正片八枚在拍攝時有遇到自然光照射的場景與否,會呈現不同類型的反差,這一捲看來比較沒機會驗證了。

走到這個莫名的故事館前面,發現有三個日式的燈座,剛好由右至左以一種完整、半殘、屍體的型態排列,也算另一種故事,於是就拍了下來。

六枚雖然反差最大,不過細節還是都還在,可以觀察幾處暗部便知。不過解析度就沒有七枚跟八枚來得好,對焦在燈座,八枚暗部比七枚稍暗一點點,且景深似乎沒有七枚來深,故事館的字型七枚較為清晰,但是在最右邊的燈座底下「奉獻」字眼,八枚卻是比七枚更細膩一些。



678_B2_02_6


678_B2_02_7


678_B2_02_8


三者對金屬質感的表現都很有水準,八枚反差還是略低,再來是七枚,最大的是六枚,不過六、七枚看起來沒差很多。六枚的影像略為厚實,從第一張板凳後頭的樹根來觀察,六枚的線條比七、八枚來的扎實一點。六枚的影調就是越遠散景越模糊,下降的幅度比七枚大,七枚在最遠的小塑膠椅還是可以清楚的辨識外觀,六枚就稍差一些。

八枚的散景下降之後到越遠有區緩的現象,第三張鐵板凳比六枚模糊,但最遠的小塑膠椅跟六枚差不多。八枚的灰階過度比較平緩,影像感覺較輕鬆,而七枚的立體感則是三者之冠。



678_B2_03_6


678_B2_03_7


678_B2_03_8


這一組光圈應該是 4,七枚的立體感還是比較威,六枚也不錯,但反差略大跟散景下降的曲線沒有七枚漂亮,看後頭那些玻璃門上的字型,六枚的清晰度比七枚跟八枚都好,造成立體感相對就少了一點。八枚的石獅最為細膩銳利,有一種很寧靜的氛圍,沒說很難知道他是最老的鏡頭。



678_B2_04_6


678_B2_04_7


678_B2_04_8


不一樣的取景,會使不同特性的鏡頭,有著各異的表現。這組裡面個人最喜歡的就是六枚的感覺,因為稍大的反差,把視線更為集中在焦點裡頭,光圈全開的週邊失光,散景漂不漂亮,在這裡反而都不是那麼重要了。

雖然焦點沒八枚來的犀利,但六枚焦外的不太模糊跟反差略大的背景,在這裡顯得恰到好處,八枚的低反差就讓亮部顯得有些太亮,稍稍搶走焦點的眼光了,此外暗角也恰好降低了的焦點的明亮度,算是幫了倒忙。亮部太亮這問題同樣發生在七枚身上,且七枚光圈全開不甚銳利,即使反差適中算是優點,在這卻吃不了香,所以這組裡面位居第三。



678_B2_05_6


678_B2_05_7


678_B2_05_8


這組算很標準,反差大到小:六枚 → 七枚 → 八枚,在暗部的細節上八枚呈現得更豐富一些,但總的來看,還是七枚好一點,就這組來說。



678_B2_06_6


678_B2_06_7


678_B2_06_8


有時順著走的時候,記得回頭看看有沒有遺漏掉的風景,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想要拍攝練功阿杯的各種姿態,但 35mm 又不適合站這麼遠拍,當然站很近拍並不是此行的目的,也會失去對照鏡頭的焦點意義,所以對焦在轉角的柱子上,讓阿杯的英姿成為最佳散景。

鏡頭的 MTF,是以對焦點在正中央,分析鏡頭從中央到邊角解析能力的一種圖表,之前有跟同好討論過,若對焦點偏離中央,那麼可以討論的變因會複雜許多,討論的結果恐不具太多參考價值,這裡特地提到 MTF 是因為想要拿這個基礎,來說明「對焦點」到「邊緣」(請注意,不是「從中央到邊緣」)的變化,是會因「對焦點」所在而異,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複雜變因。只是這一個說明只會存在個別對照組,並非通則,所以這一段看不懂基本上也沒什麼影響。

對焦點在轉角的柱子上,由於八枚的焦內會特別透,加上較低的反差,所以八枚照片裡的柱子就一整個亮白,比較不能忠實還原出現場,其優點在這裡就只剩下柱子的細節可以更細膩的呈現,其他反而變成缺點,還好在六枚已經改善這個情況。

六枚將現場還原的能力已較八枚大幅提昇,唯在細節上著墨的功夫還不夠,到了七枚才改善了這一點,現場還原、細節散景的處理皆提昇到一個非常高的水平,也因此七枚在 Leica 鏡頭史上的定位會如此為人歌功頌德。



678_B2_07_6


678_B2_07_7


678_B2_07_8


在天空底下,即便陰天也是光源充足,這種條件下三支鏡頭的表現,就很容易可以拿之前得到的結果來套用,從最基本的反差六枚 → 七枚 → 八枚,解析度八枚 → 七枚 → 六枚,這組光圈縮到 8,加上沒有複雜光源干擾,七枚的散景優勢已不敷存在,六枚也是沒有比較好看,但八枚跟七枚比起來,超高的解像能力把細節更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七枚相對就弱了。



678_B2_08_6


678_B2_08_7


678_B2_08_8


這組光圈應該是 5.6,六枚的焦內厚實,八枚焦內細膩,七枚如果也要給個形容詞,大概就是銳利。焦外不是八枚的長處,偏低的反差讓亮部線條有些些的神隱;六枚也沒有在散景下功夫,就一整個從焦內厚實到焦外去;七枚在的散景有綠葉的作用,除了若隱若現的好看,還能將焦點內的主體襯托得更加好看。



678_B2_09_6


678_B2_09_7


678_B2_09_8


這組光圈是 8,對焦點在前頭的破牆,構圖的目的是表現破牆已失去圍牆功能,並且其背後的紅磚倉庫已成廢墟,也不需要圍牆的保護。八枚焦內的高解析度不會讓人看錯,即便整張照片看起來六枚的反差偏低,偏低的原因是用六枚拍攝時角度略高於七、八枚(人肉腳架難免誤差),往上剛好又是一大片天空,所以吃到的光線就明顯的多了一點,七枚跟八枚就比較接近。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嘗試比較散景(紅磚廢墟)看看。



678_B2_10_6


678_B2_10_7


678_B2_10_8


這組就比較正常,正常的意思是吻合三支鏡的主軸特性。反差由大到小:六枚 → 七枚 → 八枚,焦內解像力由高到低:八枚 → 七枚 → 六枚,縮光圈七枚優勢已不明顯,這組整體影像:八枚 → 七枚 → 六枚。



678_B2_11_6


678_B2_11_7


678_B2_11_8


這種突顯焦點跟散景的畫面,應該是比較適合用來作對照組的場景,八枚的高解像力突顯了玻璃破碎的力道,六枚反差雖大,但構圖中有一半本來就是全黑,所以反差大的影響力道就沒那麼強,並且破掉的玻璃窗上,六枚的高反差豐富了畫面中的元素,雖然細膩度不若七枚、八枚,但也算一種加分效果。相較之下七枚的焦點就顯得比較中庸。

接著來看畫面右半,八枚就一整個含糊,只剩一點輪廓;六枚的高反差讓暗部的細節藏掉不少,因此也少了點看頭;七枚適中的反差跟散景能力,把門框背後的線條交待的清楚,相較之下七枚自然就出線。不過整體來說,個人喜歡八枚這張,因為重點是在玻璃質感上的呈現,散景並沒有什麼重要的內容,所以是好是壞在這組裡頭比重很輕。七枚次之,因為六枚整體暗調,感覺就有點陰森了。



678_B2_12_6


678_B2_12_7


678_B2_12_8


左邊不是暗角,是牆面的陰影反射。右邊留的空間也不夠,散景在這組也沒有對照意義,原因是當時已經開始在飄毛雨了,為了相機鏡頭跟對照任務,所以趕緊完成最後一組對照。

縮光圈之後三者以相差無幾,細膩度上還是八枚獲勝(七枚次之、六枚第三),這個部份個人覺得現代鏡能贏得也屈指可數,當然鏡頭不應該只看其中一個部份的能力,這樣使用的方式就會受到很多侷限,也沒有所謂全面的鏡頭,拍什麼場景畫面都很讚,這四捲底片比較下來有認真看的應該可以抓得到一些不只是鏡頭優劣分析上的心得,沒有認真看的請按打叉關掉視窗離開(誤),喜歡保存文章的也請你記得要抽空看照片跟對照心得,喜歡盜圖盜文章的也請便,反正心得你是盜不走的。

最後要請大家有空多拍照,拍照樂趣多,太無聊才會寫這種對照文章自娛娛人,出門拍照才是正途!以上 687 系列結束。




相機:
Leica MP

鏡頭: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III (6-Elements),261xxxx(1973)。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IV ((7-Elements, pre-asph),324xxxx(1982)。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I (8-Elements) with goggles (Canada),174xxxx(1969)。

底片:
BW1 - AGFA APX 100,彩韻沖掃。




延伸閱讀:
各世代結構圖
「8枚玉」、「6枚玉」、「7枚玉」、「ASPH」
吃飽了撐的:萊卡35毫米系列鏡頭評賞
萊卡35/2 Summicron,六枚玉、七枚玉、八枚玉測試對比
compared Leica Summicron 35 ASPH Fle with 8 elements
LEICA 35mm SUMMICRON Sharpness Comparison
Leica Lenses 35mm-40mm Tests








[論器材]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對照 (六枚、七枚、八枚) Part 3


|
依序都是六、七、八枚。先照片(每張都可在 flickr 看大圖),然後是個人心得。


678_C2_01_6

678_C2_01_7


678_C2_01_8


只要稍微有點逆光,八枚也是見光即死,即便加上了遮光罩。不過除了光斑,八枚的「透」真的是少見的清澈。

以這組來說,換了一支底片,六枚還是偏暖,證明不是底片的問題,對焦點在畫面中央,記得光圈應該是 8,景深蠻深的,六枚右側也有點不太明顯的「露光」,反差稍高七枚一些,整體還是優秀;七枚在處理有陽光的的場景時一樣是忠實還原,光線該黃的黃,陰影該藍的藍,抗耀光能力在三者當中最好;八枚反差最低,不曉得跟她的穿透力是否有連帶關係?雖然有明顯光斑,但亮暗細節也不馬虎,三者左上的天空藍都有保留下來,上方的龍骨陰影處,跟下放護欄的背光處細節,也都十分清晰。



678_C2_02_6


678_C2_02_7


678_C2_02_8


這一種施工中的公共工程,未來完工之後就再也看不見這樣的畫面,也算是一種包含時間元素的影像,雖然此行並不以此為重點,但還是應該要提醒一下自己,拍照最重要的元素除了光線,就是時間(說穿了光線也是時間元素的一種)。

這一組光圈 16,對焦在無限遠,三者當中七枚的影像最為立體,六枚反差略高一些些但瑕不掩瑜,八枚發色比較清新,或者說是清淡。此外以三張照片中的怪手來作對照,還是可以窺見一二各姝所長,六枚的調性較為厚實,八枚較為細膩,七枚則感覺中規中矩。



678_C2_03_6


678_C2_03_7


678_C2_03_8


時間元素當中,最為直接明顯的,就是照片中的「人」了,假使拿捏得當,成為照片中刺點的人像,是可以非常耐人尋味的,這也是紀實攝影之所以如此令人趨之若騖的原因之一。不過拿捏不當,拍了卻不知所云的話,或淪為偷拍,甚至連糖水片都沾不上邊,就非常可惜了。

這一組的設定跟前一組相同,光圈 16,對焦無限遠,幾乎畫面中的細節都在景深裡頭,都十分清晰(如果不是請拿去丟掉)。



678_C2_04_6


678_C2_04_7


678_C2_04_8


沿著天橋走著,突然看到這盞有趣的路燈,姿態很像鴨子或是天鵝,但真正讓我感到有趣的是,遠方大樓樓頂的那台塔吊,有一點點互相呼應的感覺,如果不是在測鏡頭,我可能會裁切到剩下他門兩個,這樣畫面看起來會更有意思。

六枚的天空跟樹葉都被暖黃給披蓋,所以相較之下顯得有些拖泥帶水;八枚順光拍的顏色顯的更加厚重一些,天空的色調意外的在三者當中是最深最藍的,RDP3 應該也有幫上一些忙;七枚則介於兩者之間,從最頂端的藍到大樓樓頂那條天際線當中的漸層,七枚是最豐富好看的。

有興趣可以點開大圖,看看吊台上頭的纜繩,清晰度是八枚 → 七枚 → 六枚;不過吊台右方有一個花鄉的招牌,清晰度是八枚 → 六枚 → 七枚;花鄉招牌後頭的壽山輪廓,清晰度是八枚 → 七枚 → 六枚。色調確實是會影響整體畫面的,很有意思。



678_C2_05_6


678_C2_05_7


678_C2_05_8


這一組先不管鏡頭了,這三張屬七枚這張最好,因為剛好跑者落在有光線照射的位置,剛進入在陰影處的瞬間,呈現了亮暗部的層次,跟整個背景互相呼應,是非常棒的構成元素。八枚的畫面則是第二名,因誤為老伯穿的適量色系的服裝,在暗部也有點對比效果,不過其他八枚跟六枚兩張的被攝目標因為都太規矩,從右側道路進入陰影處,所以就沒機會得到這樣好看的畫面了。

三者在暗部的細節其實都不差,六枚因為反差大所以細節較不明顯,不過該有的還是都在;七枚的反差個人覺得是最為適中的,有點暗又不會太暗,細節在若隱若現之間,最討人喜歡;八枚反差略低,但也壁壘分明,該暗的地方也是有夠水準。



678_C2_06_6


678_C2_06_7


678_C2_06_8


這組雖然焦點也是在暗部,但因為不是黑白,添加了色彩感覺就不會那麼一翻兩瞪眼,並且蘇鐵的皮紋一節一節的涇渭分明,還是有點可看性。

六枚反差大,蘇鐵的細節也比較不好;七枚反差中傭,樹皮也沒有被暖黃的顏色吃掉細節,皮紋除了清晰度不錯之外,柔和的焦外過度也為照片增添了些立體感;八枚反差最低,細膩度最好,但散景就不若七枚好看。



678_C2_07_6


678_C2_07_7


678_C2_07_8


這一組來說,六枚依然偏暗,但八枚就顯得有些亮過頭,七枚反差的恰到好處個人比較喜歡。對於金屬質感的描寫,三支鏡頭都非常不錯,八枚明快(亮一點的關係),六枚看起來略沉,七枚的感覺比較真實。



678_C2_08_6


678_C2_08_7


678_C2_08_8


個人也蠻喜歡這一組的,除了光圈全開的前景深帶來視覺上的衝擊,更令人驚喜的是一個強悍的鏡頭,透過本身的描寫能力,在正片上曝光出超現實的影像,遠比現場看見的更具震撼效果,雖然不是耐看的照片,但每次看到還是可以津津樂道,會有一種想把鏡頭拿出來意淫兩下的感覺。

光圈全開時八枚的暗角,將銳利又細膩的焦點襯托得快要浮出畫面,帶點藍紫色的光暈,似乎是八枚光圈全開在沒有直射光線場景時獨有的韻味。

七枚光圈全開時並不會有特別明顯的暗角,除非是反差比較大的場景,是以反差原本七枚接大於八枚,這裡反而八枚勝過七枚,七枚相對變得輕快許多,焦點細膩不如八枚,但是利度可不差,加上畫面整體亮了一點,所以讓焦點的立體感更好了一些。

六枚反差依然大於七枚,偏暖的調性讓磁磚碎片更顯飽滿,有種暖烘烘紮實的感覺。



678_C2_09_6


678_C2_09_7


678_C2_09_8


這一組來看,八枚的畫面就沒有那種完全處於陰影時的冷色調,可以慢慢摸透鏡頭的調性,也算是這一系列的附加價值,各種場景、不同光線來源、拍攝物距離、各級光圈特色、不同的材質......等等鏡頭的表現,都不是買來之後三兩下就可以抓得出分寸的。甚至搭配不一樣的底片,也常常會有令人為之一亮的驚喜出現,總之,要了解器材、拍好照片,還是要多多琢磨,才是唯一正途。

八枚在具有外來光線的畫面,反差會降低,同時細節的呈現上也會加強一些;七枚則會略比八枚增加一些反差,同時也會因此營造出更為立體的畫面,當然也是因為在散景的部份,跟七枚下降的曲線不若八枚迅速有關。

七枚遇到陽光時也會帶點暖黃色調,但不像六枚是充滿整個畫面,七枚的暖黃色調只會存在光線所到之處,以焦點這個球體來看,七枚也是綠中略帶點黃,不過六枚就綠得油亮起來,且散景下降速度更慢於七枚,焦點的分離感就沒那麼強烈,反差依然也是三者之冠。



678_C2_10_6


678_C2_10_7


678_C2_10_8


六枚綠中帶黃,八枚綠中帶點青藍色,七枚單獨來看也是有點鵝黃,因為水面反射陽光的關係。雖然看似平面,焦點實則位於靠近左下井字交叉點,右上則屬於散景區域,整個過度的情形是從左下右上這樣跑。已經到最後了,就不多作說明了,這一系列有認真看下來的的(誰?)大概就知道怎麼看,或著哪支鏡頭的特性包含什麼了。



678_C2_11_6


678_C2_11_7


678_C2_11_8


順不一樣的光線角度,七、八枚發色演繹的差距就更小了,不過還是看得出來,跟前一組類似的調性。八枚帶青綠的情況稍微好一些,但還是有一些些,七枚反差略大八枚也是一些些,七、八枚之間可以看看散景,也就是在水裡的那些布袋蓮,八枚還是散的太開(不然呢)。

那六枚呢,單獨看是不錯啦,其他的就... 就...... 那樣啊!(還是等等看最後一捲黑白的好了)


To be continued,底下是器材清單。




相機:
Leica MP

鏡頭: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III (6-Elements),261xxxx(1973)。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IV ((7-Elements, pre-asph),324xxxx(1982)。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I (8-Elements) with goggles (Canada),174xxxx(1969)。

底片:
Chrome2 - Fujifilm Provia 100F (RDP3),全彩沖掃。




延伸閱讀:
各世代結構圖
「8枚玉」、「6枚玉」、「7枚玉」、「ASPH」
吃飽了撐的:萊卡35毫米系列鏡頭評賞
萊卡35/2 Summicron,六枚玉、七枚玉、八枚玉測試對比
compared Leica Summicron 35 ASPH Fle with 8 elements
LEICA 35mm SUMMICRON Sharpness Comparison
Leica Lenses 35mm-40mm Tests